羲和设计出品
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

扫一扫微信二维码

社交的破门时刻

羲和科技2020-04-03经验之谈 1312

1 月 15 日,在中国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史上,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的大日子。

在 2019 年开年的第一个月,就有头条、罗永浩、王欣在同一天发布三款社交产品。产品艰难地发布,用户空前的热忱,除了操刀人本身自带流量外,整个互联网也在呼唤新的社交产品,在围剿和逃杀中,这三款产品的发布可谓是精彩热闹。

如果不是 10 亿月活的微信这座难以逾越的大山,这场景仿佛是 2019 年风口的来临。社交创业曾经被认为是一滩死水,却从 2018 年开始进入“新社交”元年,soul、echo、音遇等产品的几轮小范围内的火爆,给了大家一些希望。

15 日发布的三款社交产品分别是:头条系的多闪,王欣的马桶MT和罗永浩由子弹短信改版而成的聊天宝,产品分别切入的是短视频社交,陌生人社交和网赚社交。

然而为何是短视频社交、陌生人社交和网赚社交?为何是现在?为什么说社交领域到了破门时刻,开始真正的有机会了?

一、为什么是陌生人社交、短视频社交和网赚类社交?

无论今日头条CEO陈林或者王欣是不是真的没有做“大社交”的野心,但是现在的情形,做视频社交、陌生人社交显然是最好的选择。

线上社交大体上分为四类:熟人社交,陌生人社交,匿名社交,职场社交。这对应着人在线下的真实社交场景,对应着人性对社交的四层需求。

• 熟人社交: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需求,是人价值化的最大体现。线上的熟人社交,是提升沟通效率的最佳工具。从飞鸽传书到电报、电话,是熟人社交工具载体的变化。

• 陌生人社交:人对社交延展性的需求。即使人在真实的线下环境中的生活,也需要结交新的朋友,对人脉进行延展。LBS的普及,加强了人们对陌生人的社交欲望。

• 匿名社交:人的情绪宣泄或者是对秘密分享的天然需求,属于人性的B面。

• 职场社交:对人脉的延伸和情绪的宣泄需求,特定人群中更容易引起共鸣。

熟人社交,陌生人社交,匿名社交,职场社交,之间有一定的包含和交叉,关联强度也有强弱之分。

陌生人社交在中国的互联网是个老概念了,陌陌为代表的陌生人交友,和以无秘等为代表的匿名社交,都是陌生人社交范畴。

2018 年 12 月,音遇上线仅 2 个月霸榜App Store,日活峰值超过 140 万,成为年度最大社交黑马;12 月 3 日,相看获得 2 亿元战略融资,而此时根据App Store记录,上线不超过 3 个月; 9 月,Soul因登录问题上热搜,人们才发现这样一个千万用户级别的年轻人群体的社交产品。一面是社交产品创业浮出水面,一面是资本对社交开始有信心。

为什么 2018 年新的社交产品大多从陌生人社交做起?一方面是微信存在的压力,另一方面是,陌生人社交相比于熟人社交只是重建关系链,而熟人社交是需要打破微信的关系链,再重新建立联系,打破关系链要比重建关系链难得多。

强关系的熟人社交是刚需,而即使是弱关系的陌生人社交中的匿名社交,也是刚需,只是高频低频之分。对应到商业模式上来说,就是有价值的高低,甚至是商业上不成立。

马桶MT属于弱关系陌生人社交中的匿名社交,王欣原本是这三款社交APP中大家期待度最高的。大众对头条的期待,更多的由头条和腾讯的关系,以及头条系过往成功的产品给大家带来的,罗永浩则是其个人名望。但王欣作为中国互联网上排名数一数二的产品经理,再加上大众对其特殊的情怀,期待远超多闪和聊天宝。

但是在 14 日晚间用户疯狂下载抢先体验后,更多的开始转向不看好。一方面是马桶MT产品并无惊世的亮点,另一方面,其主打的匿名和很多的先烈产品有很大的共同点,就是信息的把控很难。

笔者认为,王欣过往的经历,不大可能剑走偏锋,通过人脉暗网的方式来承载其所谓的给用户以价值。负能量的刚需不是长久的,即使匿名社交前仆后继,但是几乎没有好下场,铤而走险打擦边球一般是权宜之计,而且非常不适合王欣现在的处境。

马桶MT更像是王欣的一场声东击西,用浩大的声量,直接放在镁光灯下吸引更多的炮火。王欣的云歌旗下,共有 6 个产品,其中一个是云歌口令电话,隐藏在此次马桶MT的上线事件背后,反而更值得期待。

多闪的短视频社交会是未来吗?更准确应该说,短视频社交更可能成为未来社交底层的承载方式之一。


但是多闪的野心绝不止步于短视频社交。对头条系来说,从短视频社交切入显得更加的水到渠成。多闪是一款短视频社交平台,但并不是纯粹的短视频社交,其潜力是通过短视频将好友沉淀下来。文字、图片、语音、视频是当前交流沟通的主要承载方式。普遍认为视频承载的信息量更大,但即使是现在4G网络的通讯条件已经足以满足视频沟通,但是文字、图片和语音,仍然是某些场景下的主流沟通方式。每一种承载信息的媒介,都有其独特的价值,都不会过时,比如文字的快。

微信的逻辑是有了好友后再做朋友圈,再做公众号;字节跳动的逻辑是先做内容(头条、抖音),再做朋友圈(多闪),再进一步做好友关系。陈林说的没错,多闪不是IM,不对标微信,那是因为对标的是朋友圈。头条系用抖音大流量喂养多闪的逆向社交策略,可能这次真的能成。

变化最大的是聊天宝。子弹短信曾经被看做是一款适合高端商务人群使用的社交APP,改版成聊天宝后,不仅名字更加的接地气,网赚的概念也是充满了商业的气息。

二、为何是现在?

从 2018 年火爆的几款产品来看,现在的社交大环境到底有哪些改变?主要是三个方面:

1、代际的更迭,以 95 后为主的新用户崛起;

2、技术,尤其是5G网络环境的加速到来;

3、人工智能在社交产品中标签化及匹配的应用。

首先是代际的更迭。我们看到,在 2018 年社交类火爆的几款产品,大多是陌生人社交,主打的人群是 95 后。 95 后代际的变化是非常的明显的,K歌接龙、黑话、GIF+音乐的形式,非常新潮,非常小众,新生的几个社交产品,很多人都说看不懂。看不懂,可能反而是个好事儿。当我们用“老年人”的眼光看这些产品,如果看得懂的话,反而是产品太普通了。再加上这些产品绝大多数不是(起码现在不是)以全用户层为目标,也没必要所有人都看得懂。

其次是5G技术的到来。5G时代对线上社交有影响吗?人们的交流方式会发生变化吗?肯定是有的。即使是微信,其演变历程我们也看到是从最初的文字到语音到图片,再到如今的音视频通话的普及,网络技术的成熟度和信息的承载能力,一直在助推着社交形态的丰富。

线上社交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真实的线下社交的映射,所以说如果哪里是线下的场景和体验线上社交没有实现的,那机会就在哪里。短期来看,视频形态对社交产品形态的要求还有很大的空间;更远来看,可能是体验优于手机视频的VR/AR,能够赋予人们更接近真实场景的face toface的社交产品体验。

第三个不得不提人工智能。就像AI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阅读的方式一样,人工智能在社交产品,尤其是陌生人社交方面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。如Soul、JOIN等产品,通过人工智能匹配的方式,来改变原有的仅仅是靠颜值等维度对新好友的推荐。

旧时代的兴趣社交产品,可能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标签,比如体育兴趣类、电影兴趣类、游戏兴趣、知识类,用户是到平台中找相关的信息、找相关的人。但人工智能匹配,变成圈层类的产品。比如说,对于年轻人,你不需要是通过某个兴趣来找人、找信息,而是产品根据对你的判断,帮你找相应的信息或者人。

下一代社交产品,一定是设备的迁移、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机会。代际的更迭,5G的到来,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交产品中的应用,这些大环境和技术带来的变化,造就了新社交产品有可以“争一争”的机会。

三、社交的机会

我们可以看到,目前的社交产品,有两个出发点,一个是解决线上社交的痛点,另外一种是解决微信使用的痛点,如子弹短信版本的语音转文字、圈层社交(付费社群)。

解决当前主流产品的痛点,是一个相对来说小而美的方案,比如知识星球类的付费社群产品。但如果这个痛点是当前产品的主要功能,后续就有取而代之的潜力。比如微信的早期产品是解决并大部分替代了短信付费的痛点,电话解决电报的痛点,手机解决固定电话的痛点。

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中提到,微信替代了短信之后,SP业务也被公众号承接,用户主动订阅,没有垃圾信息。即使微信现在如此强大,也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社交形态,人们还是会依赖一些比较传统的,或者说上一代的产品形态。电话这一传统的社交形态,就是一种遗留。即使是微信的日音视频通话4. 1 亿次,很多人已经将电话废置,短信成为收验证码的工具,但是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是,如何实现微信非好友的通话。

电话是一个近乎断裂的关系链,最容易重建(仅从产品层面)。王欣的云歌口令(目前主要是兴趣和服务的匹配),引入虚拟电话卡的概念,再加上其短连接的概念,是有潜力完成对电话(运营商通话)的改造。当前,运营商之间的界限在不断地模糊,不换卡就可以换运营商,虚拟SIM卡的兴起,再加上电话的长期搁置,长期来看被取代是必然,这是一个机会。


95 后新代际交流方式的不同,是这一批陌生人社交产品中的金字招牌。而其实 95 后社交,更多的是一种人群文化的差异,现在主流社交形态中很少有能满足这部分的新需求。人们开始关注这部分人群在QQ之外,生活状态是如何的,这更多的是社区的概念,并非社交的概念。聊天宝的网赚模式,是一个机会吗?对罗永浩来说有可能还真是。我们看到聊天宝的元素包括聊天赚钱,购物等,再加上接地气的名字,罗永浩把子弹短信从一个高端商务的定位,变成了一个下沉的产品,按照 2018 年中国互联网的一些怪现象来看,还是有一些机会的,正如一些非社交产品想做的:关系链中赚钱,赚钱中沉淀关系链。

通过算法匹配好友,帮助 95 后找到同兴趣的人和信息,这种模式始终伴随着的是:人群数量有限,人群随着年龄的成长在流失。 95 后再“另类”,终究会回到主流的社交中,这里面的机会更多是小而美。

另外,对匿名社交来说,危险一直存在,机会也必将伴随,只是商业上很难难成立,这是宿命。


结语

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希望,而是没人再敢去尝试。无论是多闪的从“朋友圈”逆向到好友关系链,还是王欣的改造通话,或者是算法下的 95 后陌生人社交,“大社交”的城墙壁垒依旧坚固,但是大门却在缓缓地打开。